穩就業托起靖安新區群眾“幸福夢”——靖安新區就業工作紀實
◆通訊員 董程鵬 龍 泉 趙連杰 文/圖
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新時代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舉措,是精準脫貧的重要途徑,其后續的扶持發展工作更是實現“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靖安新區是全國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也是體量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工作區。昭通大山、大水、大峽谷的閉鎖,使得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勞動技能較弱,部分群眾由于照顧家庭,無法脫身進行全勞動力就業,各種原因導致了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成為難點。如何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持續能發展”,市、區人社部門和靖安新區統籌兼顧長遠發展和現實需要,圍繞民生之本,通過大量的研究,提供分層次、按需求、有組織的就業服務,以“加強培訓、轉移外出就業”為主要抓手,以“鼓勵自主創業、建設扶貧車間和農業基地”為有效措施,針對性地解決不同年齡段、不同群體的后續發展需求,走出了一條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發展的“靖安新路徑”。
扛責任顯擔當
就業服務“媽媽式”
昭通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靖安新區高舉“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這一旗幟,秉持“群眾在哪里就業,服務就跟到哪里”的服務理念,充分認識就業是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持續能發展”的核心關鍵,在靖安新區建房初期就在施工用房內組建“昭通市人社局就業創業扶貧工作站”,超前謀劃和開展人社行業扶貧工作,人社干部把群眾脫貧當作動力,死守“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的底線,勇攀充分就業的高線,把就業政策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立足群眾就業需求,有針對性地實施分類幫扶,有效促進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實現充分就業。
在上級組織的堅強領導下,市、區人社部門堅持把勞動力穩定轉移就業作為事關脫貧攻堅勝敗、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關鍵一招,扎實推進勞動力有計劃、有層次、有保障地轉移就業,通過建立運轉就業創業工作站這一抓手,形成靖安新區“六位一體”的就業服務體系,搭建互建互聯的就業服務保障機制,支持建立以149個樓棟長、25個就業扶貧信息員為成員的社區就業創業工作站,明確網格責任,鎖定網格服務對象,為群眾提供“媽媽式”服務;建立了與廣東、浙江、江蘇、上海、重慶為主的46家人力資源公司和企業參與的靖安新區勞務協作群;組建1個社區勞務公司、建設1個培訓學校、搭建1個勞務招聘市場,滿足群眾多元化的就業需求,累計開展引導性培訓1206人,實施技能提升培訓3147人;利用電話、短信送崗40156條,發放就業服務日歷9000余份。
協同工青婦群團組織、社工自愿服務等群體開展“四點半課堂”“老人之家”及務工暖心工程,定期入戶開展留守人員關愛活動,并將在家人員的生活狀況通過樓棟微信群實時推送,確保群眾外出務工安心;建立外出務工人員與樓棟長月追蹤交流制,讓群眾外出務工暖心。
戰疫情穩就業
易地搬遷“穩得住”
產業培育非一日之功,市、區人社部門和靖安新區結合實際,精準定位,把勞動力轉移輸出作為群眾增收致富最“短、平、快”的渠道,通過組建轉移就業專班,密織就業服務網絡,開展精準的崗位推介、個性化的創業扶持、“訂單式”的技能提升,舉辦大型招聘會12場、專場招聘會28場,扶持創業446人,實施技能提升3147人,向外轉移就業10256人,派出穩崗護崗56人次。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靖安新區暫停了所有的線下招聘活動,利用電話開展“戶戶通、人人清”,逐一摸清搬遷勞動力的就業意愿和培訓意愿,對疫情高風險地區回流務工人員實施走訪,對重點人群進行24小時監測;積極發揮靖安勞務協作工作群的效能,收集復工復產信息,把群眾的就業意愿與收集的崗位信息進行雙向匹配,利用“云MSA”短信送崗平臺、大喇叭、電話、微信群等方式,及時將崗位信息、出行時間、出行方式、防控須知等信息傳遞給群眾;協調衛生院上門體檢,開啟第一天發布“點對點”“一站式”信息,及時組織外出務工人員高效轉移輸出模式,靖安新區首批外出務工人員乘坐免費大巴車踏上返崗行程,累計包大巴車出行42車次1050人,組織拼車出行2015人,組織乘坐火車3152人。
昭陽區靖安鎮北順村的周崇芬搬到靖安新區思源社區后,因搬出地無合適崗位,加之行動不便,不能從事體力勞動,也無法外出務工,周崇芬搬遷前未就業,家里3個孩子的學費、生活費和周崇芬本人一年6000元左右的醫藥費只能靠丈夫一人外出務工獲得。2020年3月,周崇芬一家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搬遷到靖安新區后,經靖安新區勞動力轉移中心推薦崗位,周崇芬在靖安新區電子廠務工,月工資2000元左右。 周崇芬感動地說:“政府免費給我們住新房子,環境好、條件好,人社工作站的同志還上門推薦務工崗位,針對我這種腿腳不方便、重活干不了、又不能外出務工的情況,幫我解決了大難題,政府政策太好了。感謝黨,感謝政府!”
支持扶貧車間
發展群眾就近“當工人”
靖安新區實施“筑巢引鳳”工程,盤活空置園區房屋新建標準廠房,落實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條件,組建產業就業工作站,制定產業發展規劃,配建扶貧車間8.1萬平方米,已建成的2.5萬平方米扶貧車間及老辦公樓改造的扶貧車間0.4萬平方米,采取房租“五免五減半”,積極實施扶貧車間吸納獎補、物流補貼、以崗代訓等普惠政策,利用較低的電價、“一站式”的企業入駐服務及“一企一策”的靈活招商政策優勢,引進立時電子、三江科技手機保護膜加工、君子蘭服飾等勞動密集型企業5家,可提供用工崗位2800個。為了助力企業發展,實現產業發展與就業增收同步推進,組建了服務企業的人社部門后援隊,針對企業開展定單定崗式崗前培訓,為企業用人提供后援保障。同時,為減輕企業負擔,提高群眾就業激情,為企業定制匹配“以崗代訓”,實行扶貧車間穩崗聯絡員制度,穩崗聯絡員公示牌在每個車間進行張貼,指定專人負責幫助企業開展企業與員工的矛盾化解、企業涉及的行政事項代辦對接等服務。
針對因照顧家庭、超齡等原因難以適應企業化管理的群眾,積極引導電子生產企業實行“外發單”“鐘點工”方式靈活吸納368名群眾就業,實現工作、顧家兩不誤,使安置區許許多多的老年人和殘疾人實現了有事做、有活干、有錢賺,家門口就能賺到錢。
2019年11月,大關縣上高橋回族彝族苗族鄉龍保村的郭萍搬到靖安新區。搬遷前,郭萍因在家照顧小孩,無法外出務工,一直沒有收入,只能靠丈夫外出務工糊口。2020年2月,郭萍搬到靖安新區后,經新區勞動力轉移中心推薦崗位,在扶貧車間電子廠務工,月工資2000元左右。郭萍說:“搬來靖安新區就上班,我能照顧小孩,又能在家門口打工賺錢,一個月賺的錢也夠一家人的開銷。沒有政府的關懷,哪有我們的幸福生活?!?/p>
培養新型農民
增收“抱成團”
昭通市、區人社部門和靖安新區充分尊重搬遷群眾的生產自愿及實際,著力解決從“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的過渡性問題,依托已建成的馬鈴薯基地3萬畝、蔬菜食用菌大棚3000個、香蔥基地980畝,根據用工單位用人特點和需求,積極采取“基地+工作站+社區+群眾”的組織鏈條,開展大棚管護、田間種植等專項技術儲備培訓,為本地農業企業發展注入技術支持。按季節、按社區組建勞務隊,由工作站派出穩崗專員帶隊下地勞作,一方面解決群眾個體素質參差不齊、企業不好管、管人不到位、受季節影響人員難統一的實際問題。同時,解決群眾不知道怎么做、做了得多少的顧慮,累計派出58人次的穩崗護崗隊伍,幫助859名群眾靈活就業;積極與新疆、青海等地種植大戶取得聯系,組織群眾赴新疆、青海等地摘枸杞、辣椒,盡可能解決農業季節性影響給群眾帶來的周期性就業問題,延長只能“種地”這部分群眾的務工時間,增加他們的務工收入。
鼓勵扶持創業
群眾就近“當老板”
易地扶貧短期聚焦“兩不愁三保障”,長遠謀劃是要實現群眾得到全面發展,靖安新區把商貿服務作為安置區功能配套的剛需,通過商鋪配建、鼓勵地攤經濟、夜市經濟作為培養示范帶頭人的載體,配建底商4.8萬平方米,利用龐大的人群聚集優勢,通過資產營運的方式,實現搬遷戶股金分紅,增加群眾收益的同時又增添靖安新區煙火味。目前,入駐各類商戶或企業317戶,帶動就業512人;鼓勵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低成本創業,讓他們在燈火闌珊處尋找到展示自我的舞臺,大力推行地攤經濟、夜市經濟,設置5萬平方米的新區“美食廣場走廊”“臨時農貿市場”“兒童樂園”等創業項目,成立群眾創業服務中心,把技能提升培訓與創業輔導有機結合,引導群眾實行小項目家庭制、大項目合伙制經營,累計帶動446戶576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創業就業;依托恒大援建蔬菜大棚,實行“承包到戶”“合伙共營”模式,鼓勵427名群眾參與基地創業,實現因照顧家庭、超齡等原因難以接受企業化管理的群眾有業可扶。
目前,靖安新區農業、工業、商貿業互相補充,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就業服務網格化脈絡清晰,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率達95.13%,順利實現“搬得出、穩得住、持續能發展”。
積極組織轉移
輸出他鄉務工“能致富”
2021年1月,面對依然嚴峻的就業形勢,昭通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靖安就業創業扶貧工作站提前謀劃,精心構思,率先開展春節后就業意愿摸排,依托社區就業服務網格開展“在家一人摸排一人、返鄉一人摸排一人”,同步開展就業服務,為春節后群眾就業工作奠定基礎。
春節前,靖安就業創業扶貧工作站利用外出務工人員陸續返鄉這一有利時機,發動社區就業工作站、就業扶貧信息員、就業網格長、網格員(樓棟長)開展返鄉務工人員就業情況調查工作,通過樓棟不漏一戶、到戶不漏一名勞動力的工作措施,全面摸排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的所思所想,掌握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春節后就業意愿,積極動員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節后外出務工。
通過靖安新區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服務中心、各縣(區)工作站、各社區黨委(支部)、樓棟長、就業扶貧信息員的大力宣傳、積極動員,在群眾中營造了想就業、愿外出的濃厚氛圍。目前,靖安新區已摸排就業意愿4329人,有2218人有意愿回原就業單位就業,有501人有意愿到“長三角”地區就業。149棟安置房樓棟、小區公示欄等醒目位置張貼《務工動員令》507份,做到了動員宣傳全覆蓋。
靖安新區產業就業辦根據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就業意愿,堅持“培訓的目的是就業創業”這一目標,按照“學為所用”的原則,在掌握了擬培訓人員近期是否外出務工、外出務工返鄉人員返鄉時間、務工地點、途徑地點、乘坐交通工具、同程人員等情況和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礎上,加強開班工種、培訓課程教材、培訓教師選擇、培訓過程監管,通過對培訓對象、過程、結果的全程管控,不斷提高新區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就業創業技能,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春節后外出就業創業提供技能支持。
從2021年1月下旬以來,靖安新區按照一天組織2場、每場次30人的計劃,由工作站牽頭組織,邀請安置區臨時黨工委(管委會)分管領導、外出務工能人、社區就業工作者、人力資源公司、未就業勞動力代表等參加返鄉群眾座談會、外出務工能人就業創業經驗事跡分享、人力資源公司合作企業及就業務工優惠政策宣講、產業就業優惠政策的介紹,進一步動員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外出務工就業,幫助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增強“勞動光榮,懶惰可恥”“幸福生活靠勞動創造”的就業意識。
近期,靖安新區依托靖安勞務招聘市場及對外輸出協作群,新引進云南昭通—浙江嘉興就業扶貧工作站、云南外出就業智慧服務平臺靖安服務站、浙江企業直招靖安新區服務中心,分別與9家勞務公司達成“點對點”勞務輸出協議,可覆蓋浙江、廣東、安徽、江蘇、江西和昆明、重慶等地200余家企業,為群眾外出務工提供“點對點、一站式、媽媽式”服務,凡是有意愿外出的群眾均可到勞務招聘市場進行登記。務工群眾出發前與企業簽訂保障協議,一旦有糾紛,工作站將按照協議內容為群眾維權,保障外出群眾務工權益。
截至2021年2月22日,靖安新區舉辦大型招聘會兩場,依托勞務招聘市場開展常態化招聘,實現春節返鄉勞動力轉移輸出2448人,返崗率占比81.5%,“點對點”輸出1438人,組織乘坐免費大巴車675人,新增勞動力轉移就業163人。
本文來源:責任編輯:ztnews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如若轉載,請 戳這里 聯系我們!
本網站轉載信息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請讀者僅作參考,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郵箱:info@qbjr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