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1v997"></form>

      加載中 ...
      首頁 > 財經 > 資訊 > 正文

      論經濟泡沫

      中國財經界·www.implantesdentalesecuador.com 2021-02-27 22:33:15本文提供方:網友投稿原文來源:

      論經濟泡沫作者 徐芃翌不知道泡沫是何物,卻對它討論得熱火朝天,只有經濟學才會出現這種盲人現象。自然科學中知道了雨是水,然后有雨中出行用雨衣雨傘;大雨時疏通河渠導流雨水

      論經濟泡沫

      作者    徐芃翌

      不知道泡沫是何物,卻對它討論得熱火朝天,只有經濟學才會出現這種盲人現象。自然科學中知道了雨是水,然后有雨中出行用雨衣雨傘;大雨時疏通河渠導流雨水;雨多季儲水備旱,雨少時人工增雨等等。經濟學不知道經濟泡沫是什么,討論來討論去除了描述泡沫在經濟中存在的現象外,至今停步不前。其實很多人也感覚到需要首先搞明白什么是泡沫的定義才能展開往下的研究。但是現在的研究都站在傳統經濟學的立場上進行思考。而傳統經濟學有基因缺陷,從這個立場上找不到經濟泡沫的真相。

      一,現有的理論對經濟泡沫是怎樣的認識

      目前被傳統經濟學普遍接受的定義大致有以下幾種。

      ●大部分經濟學家承認泡沫是客觀存在的。美國經濟學會前會長Charles Kindleberger(1978)對泡沫的定義:

      “泡沫……就是一種或一系列資產在一個 連續過程中陡然上漲,開始的價格上升會使人們產生還要漲價的預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買主——這些人一般只是想通過買賣牟取利潤,而對這些資產本身的使用和產生盈利的能力是不感興趣的。隨著漲價常常是預期的逆轉,接著就是價格 暴跌,最后以金融危機告終。”(注:在這里經濟泡沫是一個過程)

       

      ●經濟泡沫是專指由過度投機而導致的商品價格嚴重偏離商品價值、先暴漲后驟跌的現象 。(注:在這里經濟泡沫是一種現象)

       

      ●經濟泡沫是市場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經濟現象。所謂經濟泡沫是身指經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非實體經濟因素,如金融證券、債券、地價和金融投機交易等的價格暴漲。(注:在這里經濟泡沫是一種現象)

       

      ●如果資產的市場價格大幅度超出理論價格而上漲,就形成了經濟泡沫。(注:在這里泡沫是價格中的一部分)

       

      ●金融投機資本的定期膨脹帶來的金融投機市場的異常景氣,就是所謂的“泡沫”。幾乎所有的泡沫本質上都是金融泡沫。

        

       ● “泡沫”一詞是人們對經濟經過一段時間的迅速繁榮,然后又急劇下滑,最后像肥皂泡一樣破滅這一興衰過程的生動描繪。

          

      ●泡沫是一種經濟失衡現象。

       

      以上對經濟泡沫的定義和認識除了Charles Kindleberger宣稱他給出的是泡沫定義之外,其他的認識都不敢自詡為定義。因為至今在傳統經濟學還沒有關于經濟泡沫的定義。

      “經濟泡沫”是一個經濟存在物,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經濟元素。經濟學必須回答“經濟泡沫是什么?”

      目前能夠找得到的關于經濟泡沫的認識都是把經濟泡沫當成一種價格漲落的“現象”、“過程”、“景象”。而且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它只是資產價格偏離理論價格的異動。似乎沒有實體經濟什么事。

      此前對它的所有的研究僅止于資產價格異動的規律、導致價格異動的經濟因素、政策因素、投機因素、對經濟的破壞作用等等。從沒有人追問過“經濟泡沫是什么?”。畢竟經濟泡沫并不就是資產價格。“現象”、“過程”、“景象”既不是經濟存在物,也不是經濟元素,而是經濟泡沫作為一個經濟元素在經濟運行中的狀態。

      這些“現象”、“過程”、“景象”都是客觀存在的。只不過它們都是經濟泡沫的運動形態,根本就不是經濟泡沫本身。透過這些我們能強烈感覺到它的存在。就像浪花是水的運動形態,但不能定義浪花就是水,定義水的只能是“常溫下的H2O”。

      二,“乖論”給泡沫的定義—科普的嘗試

           從現有的傳統經濟學無法看到經濟泡沫的真相,但是從經濟學乖論理論框架內可以完整地描述經濟泡沫。

           “乖論”對經濟泡沫的定義是:經濟泡沫是經濟中沒有或者失去物質財富支撐的無源意識價值貨幣。

           雖然我們還未展開論述,僅從字面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在“乖論”的定義下,經濟泡沫已不再是一種“現象”、“過程”、“景象”,而是一種經濟元素,是一種經濟存在物。是經濟運行中的一個運動主體。

      我們不是先從理論的分析中逐漸推出經濟泡沫的定義,而是直接給出定義,然后慢慢用“乖論”詮釋。希望這樣能引起讀者的興趣。

          從“乖論”引出的定義只能用“乖論”來解釋,“乖論”雖然已自成體系并己問世。但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大家都未接觸過。所以我們的解釋不得不從“乖論”的科普開始。

       

      ◆物質財富與貨幣關系

      首先要介紹的是“乖論”對貨幣的定義:“貨幣是物質財富分配權利的憑證”。

      傳統經濟學對貨幣的定義五花八門,都是從貨幣的各種功能提出,沒有確定的定義。也就是沒有定義。所以在傳統經濟學中對于實質上是一種貨幣的泡沫也不可能有定義。

      有了“貨幣是物質財富分配權利的憑證”的定義還需要介紹物質財富與貨幣的如下關系:

      ⑴貨幣作為物質財富分配權利憑證必須有物質財富作支撐,沒有或失去了物質財富的支撐,貨幣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通俗地說就是買不到物質財富的貨幣就是一張廢紙或者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符號。

      實體經濟中的物質財富可以支撐數量比自身更大的貨幣。因為現實中不可能產生同時購買所有物質財富的情況。所以比物質財富更多的貨幣仍能隨時實現購買。表現為這些貨幣仍然獲得物質財富的支撐。

      物質財富和貨幣的比例最低值是1/5 ②③。我們稱這個數量的貨幣為價值貨幣。這個比例之外的貨幣沒有物質財富做支撐,是意識價值貨幣。

      ⑵“乖論”將貨幣分為價值貨幣與意識價值貨幣。有物質財富作支撐的貨幣是價值貨幣。由人的獲利欲求產生的貨幣是意識價值貨幣。在實體經濟中物價中的高附加值如果實現就是意識價值貨幣。在股市中產生的貨幣全部是意識價值貨幣。②③

      根據我們對經濟泡沫下的定義,這些沒有物質財富支撐的意識價值貨幣就是經濟泡沫。

      ⑶“乖論”認為貨幣有二重性性:“貨幣是商品價值的尺度和代表,同時也是意識價值的尺度和代表。作為商品價值的代表,貨幣以物質商品為自己的依托。作為意識價值的代表,它以人的主觀意識為依托。每一單位貨幣既是商品價值又是意識價值,無法分割,也無法分辯”。 個體貨幣是二者合體發揮各種貨幣功能。②③

      貨幣的二重性是經濟泡沫得以存在的基礎。經濟泡沫產生后就融入了貨幣大河之中根本區分不開。任何經濟泡沫都有貨幣的全部屬性和功能。我們只能從貨幣的總量中發現它的存在。

      正因為任何泡沫都有貨幣的全部屬性和功能。所以在貪婪的驅使之下人們拚命地制造泡沫,擁有了泡沫就是擁有了真實的貨幣,也就擁有了獲得物質財富的權利。

       

       以往的研究只要一提及經濟泡沫就會一頭扎進金融經濟中翻弄資產價格的變化。有了“乖論”關于泡沫的上述認識就可以發現實體經濟中同樣產生和存在經濟泡沫。

       

      三,實體經濟中的泡沫生成

          實體經濟中的經濟泡沫主要在交易中產生。金融經濟中的泡沫也會入侵實體經濟。還有一些與泡沫外表相似的東西實際上不是經濟泡沫。

      ◆在交換中生成

      這里論及的概念是傳統經濟學中所沒有的,有先入為主的舊概念占位也許會形成抵觸,我希望讀者耐心往下看。

      “乖論”認為:在實物商品交易中貨主必然對自己的商品在成本上再加上自以為能成交的盡量多的利潤再出售。一臺成本100元的手機售價5000元是常見現象。貨主給商品添加的是自己獲利的欲求,出售成功前是貨主的價值意識。出售成功就將他的價值意識變成了貨幣——價值意識異化而成的貨幣。對此“乖論”給了一個定義:

      貨幣化意識價值就是用貨幣表達的被定價化了的人的主觀價值意識

      我們用實例來解釋這個定義 。

      貨主對一件成本5元的T恤產生了獲利10倍的欲求。經過一番策劃,印上某明星頭像,終于以55元一件的價格銷售出去。其中“獲利10倍的欲求”就是貨主的主觀價值意識;出售成功所獲得的50元利潤就是意識價值。

      在這個例子中T恤是人類生產出來的使用價值。同時它在經濟運行中具有價值。在銷售運行中貨主將他的獲利欲求實現成了利潤。這利潤是真實的貨幣。

      意識價值的產生始于貨主從商品中求取多少利潤的主觀欲望即價值意識。隨即將價值意識定價。然后到市場中去交易。交易成功獲得利潤,主觀欲望變成了貨幣,也就是貨主的價值意識異化成了意識 價值貨幣。

      簡單地說貨幣化意識價值是將人類的意識和欲望通過市場異化成貨幣的結果。②③

      這個過程在商品成本上添加的利潤貨幣完全是意識價值貨幣。同一件商品可以有N種售價。其中成本是不變的,改變的只是貨主的獲利欲求。只有意識欲求才是可以隨意改變的東西。這個現象清楚的告體我們實體經濟中的龐大利潤都是意識價值貨幣。  

      開始時這些意識價值貨幣是實體經濟所必需的貨幣供應。當它不斷增加突破1/5時,多余的意識價值貨幣(利潤)就會失去物質財富的支撐,變成沒有物質財富作支撐的意識價值貨幣——經濟泡沫。

      別驚愕!這是事實。

      隨著經濟新陳代謝過程的發育,不斷有物質財富被消費掉,使更多的貨幣失去物質財富的支撐,導致泡沫增加。“乖論”稱這種現象為“有源貨幣無源化”。②

      隨著新的物質財富不斷被創造出來進入經濟,又使更多泡沫意識價值重新獲得物質財富的支撐,導致泡沫減少。“乖論”稱這種現象為“無源意識價值有源化”。②

          實體經濟中的價值貨幣和意識價值貨幣總是處在這種不停地變化之中。這種經濟新陳代謝過程也是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③

          

       ◆實體經濟企業參與金融投機將泡沫帶入實體經濟中。

          實體企業搞資產運作,將金融經濟中的泡沫帶入實體經濟中。這是不言自明的。經濟危機將刪除大量泡沫貨幣。此時擁有過多的金融資產的企業的損失更為嚴重。

      ◆無中生有的誤解

          現有的GDP中對實體經濟進行了詳盡的統計,自以為是對經濟增量的統計,其實不然。大量經濟泡沫和貨幣運動痕跡被當成了經濟增量計入了GDP。

          ⑴ 水分與經濟泡沫

          有人指出作假者為了業績無中生有地制造假GDP額,稱這是GDP中的水分。這種無中生有現象是道德問題不屬經濟現象,我們不討論。

          我們所說的“水分”是指大量貨幣運動痕跡被統計為GDP。

      實體經濟中大量的服務收益都是貨幣運動痕跡,根本就沒有產生經濟增量。律師拿100元給理發師理了個發,理發師用100元看一場歌星演唱會,歌星用100元交了瑜咖培訓費,瑜珈教練用100元交了孩子的補課費,老師用100元付給律師咨詢費。100元運動了一大圈又回到律師手中。100元還是100元沒有任何增加,但是GDP卻認為這100元對它產生了很大貢獻。這是一種畫餅充饑的行為,是自我欺騙。

      “乖論”認為貨幣運動痕跡連經濟泡沫都算不上,經濟泡沫是一種經濟存在物,它可以實現購買,它具有貨幣的全部功能。而貨幣運動痕跡是“無”、是“沒有”?,F有GDP將它們視為經濟收入(增量)。從經濟整體站位去觀察這種“增量”,它根本就不存在。

          ⑵ “乘數效應”是對貨幣運動痕跡的描述。

          被傳統經濟學討論得很多的 “乘數效應”實質上是對貨幣運動痕跡的計算。在實體經濟中增加了多少投資,只有本金能起到推動經濟的作用。被“乘數效應”描述的倍增作用根本就不存在。它所描述的倍增只不過是本金在不同經濟單元間移動所留下的痕跡。

       

          所以說在實體經濟中能產生和存在大量的經濟泡沫。但被GDP統計的水分不是經濟泡沫。而是無中生有。

       

      四,金融經濟是最大泡沫源

           “金融經濟是最大泡沫源”這個命題應該是一個共識。但是對金融經濟中哪些是經濟泡沫?它們又是如何產生的(產生的機理)?產生的數量有多少?它們的作用和歸宿如何?這一系列的問題的認識上,現有的傳統經濟學與“乖論”存在著本質的區別。

       

      ◆現有傳統經濟學對金融經濟中泡沫的認識

      ⑴哪些是金融經濟中的泡沫

      傳統經濟學認為:“經濟泡沫是一系列資產(尤其是)) 價格膨脹”。“如果資產的市場價格大幅度超出理論價格而上漲,就形成了經濟泡沫”。

      既認為資產價格膨脹過程是泡沫,也默認價格膨脹過程形成了一個叫泡沫的東西,但說不出它究竟是何物。這就是對泡沫認識的現狀。

       

      ⑵現有傳統經濟學對金融經濟中泡沫產生機理的認識

      現有傳統經濟學對金融經濟中泡沫產生機理沒有認識,只有直覺和猜測。搜羅起來大致有這些:

      “虛假需求是泡沫經濟的罪魁禍首”。

      “投機需求很容易攪起經濟泡沫”。

      “噪聲交易者對市場價格的判斷可能出現系統偏差,做出過激的反應或遵從正反饋交易策略,進而為市場提供了自強化機制。從而導致了泡沫的出現”。

          “內在價值難以確定或具有多變性是產生經濟泡沫的條件之一。”

      “金融管理當局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局部的經濟泡沫向全局的泡沫經濟演變的主要誘因。”

      “如果沒有金融管理當局貨幣政策的失誤,局部經濟泡沫是不會引發全局泡沫經濟的;”

      “有些人認為風險轉移、道德危害與信貸擴張是泡沫產生的重要原因”。

      “信貸擴張程度的不確定性也容易引發泡沫”

      “金融自由化,降低了資本流動的交易成本,使得國際巨額投機資本頻繁游蕩,造成許多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價格的動蕩和加速了經濟泡沫的形成,”

      “正反饋投資者和理性投資者都有可能對信息反應過度,從而使得價格上升的幅度超過了信息所能證明的合理范圍。”

      “一些人用羊群行為理論來解釋資產市場上的過度波動、時尚和泡沫現象”。

      “金融自由化為經濟泡沫的產生提供了制度基礎。”

      除了這些認識之外也許還有更多解釋。都是與這些認識相同前提下的不同表述。這些現象的確存在,它們與泡沫共生。但在“乖論”眼里,這些并不是泡沫產生的機理,僅僅是泡沫產生機理中的一些因素。

       

       

      ⑶泡沫將何去何從

      經濟中產生了大量經濟泡沫后,市場對這些泡沫最終將如何處置呢?現有傳統經濟學從來沒有論及這個問題。僅僅認為“經濟泡沫的崩潰,是資產價格在達到‘臨界質量’后的突然暴跌。”

          資產價格暴跌怎樣影響泡沫?泡沫破裂就是資產價格暴跌嗎?

       

      ⑷泡沫計算現狀

      很多研究者在沒有泡沫定義的前提下計算泡沫量,看看他們的計算就知道他們潛意識中是把某些貨幣默認成泡沫。要知道把泡沫當成“過程”、“現象”那是沒有計量單位,也沒法計算的。他們一直在對某些貨幣進行計算。又因為沒有泡沫定義,不知道經濟中哪些貨幣是泡沫哪些不是泡沫。所以不可能有正確的計算。

      現有的狀況是眾多研究者既不給出定義也不說明為什么能這樣做,直接將所有金融資產全部當作泡沫來進行計算。這種研究就是默認所有金融資產就是泡沫。這是在沒有定義下的任性而為。(嚴格來說非貨幣金融資產是一種幕后貨幣)

       

      五,繼續“乖論”科普

          前面從“乖論”視角對經濟泡沫作了定義。接下來我們應該在這個定義之下討論經濟泡沫的來龍去脈。出于同樣的原因我們不得不先科普“乖論”的兩個基本原理。  

       

      ◆經濟帕斯卡原理

      “經濟帕斯卡原理”也叫“經濟帕斯卡效應”,是經濟中貨幣產權憑空產生和刪除的一種現象。它是“經濟學乖論”的三個基本原理之一。

      觀察經濟生活中一種司空見慣又熟視無睹的現象會發現:在金融經濟中,少量流通股票的交易使整只股票漲價。未參與流通的同只股票漲價憑空增加了金融資產總值。交易中股票的漲價由買家當場支付貨幣,賣家增加了資產。但同時未參與交易的同一只股票漲價以持有者金融資產形式存在,它們己是一種流動性較差的貨幣資產。這種憑空增加的金融資產可以在漲價后任意時刻轉換為貨幣。

      所有的物質商品生產商和經銷商都可以因為營銷策劃使商品漲價,而不是因為同質增加商品來增加自己的貨幣財富。導致社會總貨幣量需求量發生非生產性增加。從而迫使社會增加貨幣供應量以滿足交易需要。

      這種瞬間將流通和交易中商品漲價傳導至整個商品,從而使經濟體中貨幣財富總值憑空增加的現象我們稱之為經濟帕斯卡效應。因為它與物理帕斯卡原理極其相似。

      它可以將商品漲價瞬間傳導至整體,也可以將商品跌價瞬間傳導至整體。二者的代數和就是它在經濟運行中的總效應。

      在不同的貨幣域中經濟帕斯卡原理有著不同的作用。在信用貨幣環境中,它們具有巨大的創造貨幣的力量。

      當商品漲價發生,並被經濟帕斯卡效應多倍放大后,立即使商品所有者的貨幣產權增加。貨幣產權轉變成貨幣是一種不可阻止的必然。所以說它創造了貨幣。因此而使它成了貨幣自發供應的重要渠道。

      經濟帕斯卡效應也是貨幣新陳代謝(刪除)的重要渠道。當商品跌價發生,並被經濟帕斯卡效應多倍放大后,立即使商品所有者的貨幣產權減少。失去了產權就失去了貨幣。在金融震蕩中巨額金融資產短時間蒸發。這正是負向經濟帕斯卞效應力量的表現。

      所以股市上你賺到的錢並沒有人給你付款,是帕斯卡效應憑空創造給你的。你賠掉的錢並沒有被別人賺走,你也沒向任何人付款錢,但錢就消失了,這是被帕斯卡效應無情地刪除了。金融危機消失幾千億美元並沒有被人賺走。如果有人賺到這幾千億美元,那么就沒有發生金融危機,只發生了幾千億美元從甲的錢包轉移到乙的錢包。

      經濟帕斯卡效應的放大倍數決定于某商品未參與交易的件數與交易中商品件數之比。用公式表示:

      M=m×Q/q                             ……⑴

      S=M-m=m×Q/q-m=m×(Q/q-1)    ……⑵

      Q為某投機品總件數,其貨幣總值為m。

      參與到了交易中的件數為q。

      S為貨幣增加量

      M為放大后貨幣總量 

      經濟帕斯卡原理有以下特性:

      1,意識價值論是經濟帕斯卡原理的價值基礎。商品中勞動價值一經產生就不可能再變化。能變化的只有意識價值。

      2,經濟帕斯卡效應證實。價格是“成本加意識價值”。

      3,經濟帕斯卡效應必須以“不等價原理”為前提。

      4,經濟帕斯卡效應所創造的貨幣會立即進入經濟中,並毫無區別地發揮與所有貨幣同樣的功能。這也是對“貨幣二重性”的詮釋。 

      5,在經濟運動中任何原理、規律、模式等等,只有當它有了人性基礎時才能成為真實的存在。正是人的 “法律人”人性對“部分商品漲價后全部商品也漲價是必然的和合理的”規則的尊重和遵守,使經濟帕斯卡原理的傳導作用得以完成。

      6,經濟帕斯卡效應是在一個封閉空間發生。這個空間就是“同一種商品”。也就是部分商品漲價只能在同樣的商品中瞬間傳遞。

       

      ◆金融資產自我創造

      有一種人人看得見又熟視無睹的現象就是:金融經濟中股票、債券、證券型金融衍生品被人們創造出來,它們募集貨幣資金后被長期留在金融經濟中以金融資產的形態充當投機品。所募集的貨幣資金用于交易、支付、存儲后并沒有滅失。仍在經濟中其他環節中運行。透過這個現象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幾個事實:

      1,所有的融資行為在改變一些貨幣的運動路徑的同時。都必然在金融經濟中留下新的臆造的投機物品——非貨幣金融資產——金融泡沫。

      非貨幣金融資產是人類智慧的產物。它們完全依靠人們的群體共識而存在。當人們都認為某衍生證券值錢時它就值錢。當人們都認為某衍生證券不值錢它就會“灰飛煙滅”。

      只要有人能創造出一種新的融資方法並且能夠實現,那么他就為金融經濟增添了一種新的非貨幣金融資產(金融泡沫)。

      2,以實體經濟中的物質財富為擔保支撐發行的股票或債券所募集的貨幣資金能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以金融經濟中的證券為擔保支撐發行的證券募集的貨幣資金都是用于發起人的再投機,對實體經濟沒有任何意義。每發起一次證券擔保的融資都會誕生新的非貨幣金融資產,使衍生金融資產的市值有所增殖。不停歇地創造衍生證券就不斷誕生新的非貨幣金融資產。像細胞分裂一樣不斷自我創造。“金融工程學”專門研究怎樣在辦公室里迅速創造新的非貨幣金融資產。

      以物質財富為依托發行新融資創造新金融資產是細胞一級分裂。證券擔保新誕生有價證券這是細胞二級分裂。細胞就是證券。細胞分裂的結果,金融經濟內迅速增加巨額的非生產性非貨幣金融資產——市值(經濟泡沫)。要特別指出這是獨立于實體經濟之外的金融資產自我創造。

      3,有價證券具有二重性

      新融資創造的新衍生金融資產既是投機物品又是幕后貨幣。民眾參與度很高的股票和債券是這樣。專在各種投資機構之間流通的衍生證券也是這樣。一言以蔽之,所有融資證券既是投機物品又是幕后貨幣。

      作為投機品,它們可以在投機中使自身升值。並因為經濟帕斯卡效應使總市值增加。

      作為幕后貨幣,它們可以轉化為貨幣。這些轉化的貨幣具有貨幣的全部功能。所以它們是資產。

            

                  

       

      六,金融經濟泡沫的產生與膨脹

      ◆經濟帕斯卡效應創造經濟泡沫

      在證券市場中,參與交易的那部分有價證券由買家付了款,錢由買家手上流動到賣家手上。此時只發生了貨幣與證券的相對移動。並沒有增加任何貨幣。證券交易是以價格變動為前提的。沒有價格變動就沒有交易發生。價格變動可能是升也可能是降,且以漲價為例,同一只證券仍在賣家手中沒有參與交易的那部分也會在經濟帕斯卡效應作用下立即漲價。漲上去的這部分是確確實實存在,是資產的增加。但這一部分資產是憑空增加,它的存在基礎是契約、法律和人性。根本不存在任何支撐。既沒有貨幣的支撐,更沒有物質財富的支撐。

      金融資產與貨幣只有流動性強弱之分。“乖論”定義非貨幣金融資產是“幕后貨幣”。根據“乖論”對經濟泡沫的定義,它們就是經濟泡沫。因為由經濟帕斯卡效應產生的金融資產是沒有物質財富支撐的幕后貨幣。

       

      ◆金融經濟自我創造的都是泡沫

      前面說過:只要有人能創造出一種新的融資方法並且能夠實現,那么他就為金融經濟增添了一種新的非貨幣金融資產(金融泡沫)。

      每發行一只股票就是向經濟中投放了同量的泡沫,對于實體經濟而言,直接融資是必要的,所以融資同時向經濟中投放泡沫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

       對于金融經濟而言用有價證券作當擔保發行二次證券,所得到的融資全部用于再投機,融資同時所創造的新金融資產是投放到經濟中的百害而無一利的經濟泡沫。

      像螞蟻金服集團2020年被揭出來的資產證券化操作。螞蟻金服用30多億的資本金通過資產證券化循環貸款,幾年內循環了40次,發放了3000多億元貸款。這3000多億貸款同時就會伴生3000多億元的泡沫—非貨幣金融資產。

          如果這3000多億元中有一部分被外國客戶買走,那末螞蟻金股就向國外輸出了部分泡沫。余下的部分都留在國內禍害中國經濟。

          螞蟻金服如果成功上市將獲得345億美元的直接融資。用這筆本金重復資產證券化的游戲,完全可以在回收本金之外向經濟中傾倒

      34500億美元的泡沫。這將給經濟造成多大的破壞呵??!幸好被叫停,避免了螞蟻金服給中國經濟造成更大的破壞。

       

      ◆金融泡沫膨脹

      根據以上兩個原理可以推演出金融泡沫的產生與膨脹機理:

      ⑴首先在金融經濟中導入投機物。

      比如郁金香球莖、房地產、各種實物商品、有價證券。除了有價證券之外,其他物件要成為投機物需要一個炒作過程。在金融經濟中導入有價證券作投機物不需要炒作。本文僅討論以有價證券作投機物的情況。法律和共同契約決定了只要創造並實現了一次證券融資,所產生的有價證券就是一個投機物。而且是一個泡沫投機物。

      ⑵接著對投機物進行炒作使其價格發生變化。變化只能在交易中發生。交易中發生了貨幣與證券的位置互換,并不產生新的泡沫。

      ⑶最后在經濟帕斯卡效應的作用下,未參與交易的那部分證券因此也漲價或跌價。這部分漲價沒有任何理由也沒人付款。這時的漲價造成的金融資產增值就是新的泡沫。這些增加的泡沫是疊加在原有泡沫之上。是泡沫成倍的放大。放大倍數見公式⑴。

       

      ◆投機與放大

      無數關于投機使泡沫增加的議論只描述了投機的花樣。并沒有涉及泡沫如何產生及放大。有了“乖論”我們知道了是投機使價格上漲,通過經濟帕斯卡效應放大了泡沫。

      現在的研究者都默認泡沫是資產價格高于所謂理論價格的那部分。實際上整個資產進入經濟時全部已經是泡沫。并非只有投機炒作后漲價那部分才是泡沫。資產價格漲起的那部分一方面它是原有泡沫的放大,同時它是經濟帕斯卡效應的激活器和激活放大尺度。

      投機是人們能看得到的行為,經濟帕斯卡效應是被人們忽略的一種存在?,F有對泡沫的研究只集中描述金融投機。 我們來討論一下這些對金融投機描述的疑點。

       

      △為誰而研究金融泡沫

      現有經濟理論關于泡沫的研究集中于金融泡沫。這些研究是為了誰呢?這并非一個奇怪的問題,它很現實。需要了解金融泡沫規律的有兩個群體。一個是眾多參與金融投機(即所謂金融投資)的組織機構和個人。另一個是位居金融管控機構的人。這兩個群體對泡沫的認識和需求的區別是非常大的,有時甚至是對立的。

      參與投機的人希望了解資產(泡沫)價格變動的規律,希望能預測價格的變動方向,希望知道社會各種政治經濟因素變動怎樣牽動資產價格變化。他們的目的是利用資產價格變化進行炒作從中獲得利益。他們希望泡沫永遠不破裂。至于這些價格變化以及他們的投機行為對價格變化的推波助瀾將會在經濟泡沫的無序膨脹中起到怎樣的作用,這些根本不在他們關注的范圍之內。

      而另一群人他們掌控經濟。過多的經濟泡沫對經濟有嚴重破壞作用。他們需要了解泡沫從哪里來?泡沫膨脹的途徑和規律。怎么才能抑制泡沫過度膨脹(抑制資產無序漲價)?泡沫對經濟有哪些破壞作用?怎樣應對泡沫破裂時對經濟的影響?怎樣才能刪除泡沫?

      在輿論的壓力下還要尋找旣保持資產價格的一定高度以滿足投機者的訴求,又壓抑資產價格不至于讓泡沫膨脹太快的途徑。

      我們又來到“乖論”的重要命題面前:“站位特別重要”。每一個研究者都要明白自己的研究是站在投機者站位為他們提供贏利指導,還是站在經濟掌控者視自為他們提供參考。不同的站位研究方向不同,結論不同,政策建議不同。有人不知道站位是何物,在研究中經常地更換站位。這樣的研究不知所云。

      出于對“站位特別重要”的考慮,對站在為投機者利益思考的位置研究泡沫的理論不在“乖論”的視野中。

       

      △理性投資與非理性投資

      有價證券投進市場它已經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經濟泡沫。如果將買賣有價證券的行為稱作投資的話,只要這種投資一發生,就必然與證券價格變化同時產生。不論你是“理性投資”還是“非理性投資”都會激發經濟帕斯卡效應將價格變化變成泡沫。對于放大泡沫而言“理性投資”和“非理性投資”的作用沒有絲毫差別。

      提出所謂“理性投資”和“非理性投資”是有研究者希望找到一種不會產生泡沫的金融投資方法。都只是這些研究者天真的臆想。不論是否有人投資,有價證券已經是泡沫。有人投資就一定產生泡沫放大,不論你怎么地自以為是“理性投資”都無濟于事。

      為了尋找“理性投資”研究者至今仍在不斷努力。“行為經濟學”、“動物經濟學”等都是這種努力的表現??上уe誤的研究方向絕不會走出正確的結果。這些努力最后唯一能得到的只有“道路是腳步多”。

       

      △資產理論價格

      “理性投資”研究者們當然地相信有所謂的“資產理論價格”存在。並且形成了資產定價兩種理論:演繹型和歸納型兩大類。

      這個理論的邏輯認為:確定了資產的理論價格就為判斷資產現有價格是高估還是被低估錨定了參照點。從而指導投機者進行炒作決策。這就是一種投機站位為投機者服務的理論。

      投機物必須是有價值的。實物商品作投機物當然有價值。歷史上曾充當投機物的糖棉花等就是這樣。郁金香球莖也有價值。在將它們作為投機物時,它們的由價值決定的價格根本就不是作為投機物時的價格的依據和參考。投機物沒有理論價格。

        在金融經濟中的有價證券要成為投機物也必須有價值,這個價值就是它們不充當投機物時所能獲得的紅利。這個價值是它們能成為投機物的先決條件。當它們充當投機物時,這個價值決定的價格根本就不能作為投機物價格炒作的依據和參考。也就是說未知的紅利量根本無法約束和引導投機價格的形成和變動。金融投機也沒有理論價格。

       

      △杠桿投資  

      用較少的資金貸入N倍貸款進行金融資產炒作,這種杠桿投資是投機者的冒險行為。冒險的收益和風險已被反復研究討論,可以說是“前人之述備矣”。

      然則“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從“乖論”的視角看待杠桿投資有兩點不同議論。

          ⑴對經濟泡沫的影響

           投機者的本金放大導致進入金融投機的資金增多,必然攪動更多的投機物(非貨幣金融資產)價格升高。交易中的投機物價格升高並不產生泡沫,未參加交易的投機物在經濟帕斯卡效應作用下立即漲價所產生的就是新增泡沫,增長量由前述公式⑴決定。

      ⑵對貨幣供應秩序的破壞作用

      乖論認為貨幣供應總量應該由下式決定③:

      (貨幣供應理論總量)=(貨幣資產產權擴張量)+(不可測貨幣)                                ……⑵

      而其中的不可測貨幣量由下式決定③:

      (不可測貨幣)=(運行貨幣漏損)-(貨幣自發供應)

                                      …… ⑶

      其中的“運行貨幣漏損”指的就是貨幣被金融經濟吸進去充當投機的熱錢。大家都知道任何一個政府在貨幣供應時都不會考慮金融投機的需求。金融投機熱錢全部來自于實體經濟中運行貨幣的漏損。

      杠桿投資的操作用較少的本金撬開運行貨幣的欄柵,將更多本應用于實體經濟的貨幣引入金融經濟成為投機熱錢。這種操作必然引起貨幣供應秩序的混亂,不得不向經濟中投放更多的貨幣。超過實體經濟需要的貨幣如果留滯在金融經濟中,短時間不會顯現它的破壞性。一旦金融經濟對熱錢的穩定能力出現問題,熱錢涌入實體經濟。必然會導致實體經濟的通貨膨脹。這就是杠桿投機對經濟的后續破壞力。

       

       ◆金融經濟對泡沫的穩定力

      ○“乖論”認為金融經濟中存在錯覺和幻覺,其中幻覺是:“所有有價證券都能售賣掉變現成貨幣”③。

      “資產幻覺是人們踴躍參與投機和努力創造經濟推動因素的動力邏輯的一環。也是將貨幣挽留在貨幣資產域的吸引力之一。”③

      這種因資產幻覺產生的對熱錢的吸引力也是金融經濟(貨幣資產域③)的穩定力。

      預期是一個常用詞,是指投資者(投機者)對資產價格走向的一種猜測和期望。這也是投資者的群體意識。在資產幻覺的作用下產生的看漲的普遍預期是金融經濟(貨幣資產域③)的穩定力的一種形式。

      歷史上許多次經濟危機發生初期,許多人看到了崩潰的危險,都企圖利用輿論和制造題材來改變投機者的預期,從而挽救經濟。有成功案例也有失敗案例。從這些案例中我們看到人們已經意識到“預期”是一種將熱錢穩定在金融領域內(貨幣資產域),穩住泡沫免遭破裂的穩定力。

      ○泡沫輸出輸入

      金融經濟發達的國家可以用泡沫輸出來減少本國經濟中的泡沫,這是一種損人利己式的泡沫穩定力。將本國有價證券賣給別的國家、用泡沫資金向別國投資,或者直接到別國去經營金融泡沫都是泡沫輸出的途徑。

      泡沫輸入國(例如買進美債)主觀意愿是為參與國際大投機獲取投機利益。實際上這樣做將本國變成了別國的泡沫垃圾場。結果在金融震蕩中為別國的泡沫破裂損失買單。

       

      七,經濟泡沫的刪除

          有一個常見名詞“泡沫破裂”,實質就是將一部分無物質財富支撐的無源意識價值貨幣從經濟中刪除。

          經濟中有物質財富作支撐的有源價值貨幣是無法刪除的。只要物質財富還存在,它的產權就存在。產權能自動生成新的貨幣來實現自己的流動。人類歷史上多次政權更迭時期都發生過新貨幣取代舊貨幣,或者因新貨幣供應不及時而自動生成貨幣補位的現象。曾出現過的替代貨幣有糧食、香煙等。

          經濟中無物質財富作支撐的無源意識價值貨幣能不留痕跡地刪除。經濟泡沫就是無源意識價值貨幣。這就是經濟研究者常說的“貨幣蒸發”。

       

      ◆實體經濟泡沫的刪除

          前面講述過實體經濟中也會產生大量的無源意識價值貨幣,一部分是經濟新陳代謝產生(有源貨幣無源化),另一部分是交易中產生,還有一部分是由經濟帕斯卡效應產生。三部分歸總,從總量上計算其中無物質財富支撐的那部分就是經濟泡沫。是泡沫就需要經常性的刪除。實體經濟中刪除泡沫的途徑是通貨膨脹③。

      這又是乖論獨有的理論,無法用科普語言簡單地說明白。只能留給有意深究的讀者去讀原作。請允許暫時先直接使用“乖論”的有關結論。

       

      ◆金融經濟泡沫的出路

      金融經濟泡沫無論你怎么期望它保持高位不破,它都一定會破裂。如果將經濟泡沫當成一種文學比喻,那么就不必深究泡沫破裂是什么?,F在“乖論”已經對經濟泡沫作出了明確的定義,就必須追問“泡沫破裂”是什么意思?

      “乖論”認為所謂泡沫破裂就是將經濟泡沫從經濟中刪除,實體經濟用通貨膨脹刪除泡沫。金融經濟刪除泡沫的途徑要復雜一些。

      金融經濟中刪除泡沫的對象有兩個:一個是價格——降低投機物(泡沫)的價格。二是徹底刪除投機物本身,將它從經濟中徹底抹去。

          ○金融投機物的價格在投機操作中必然有起有落,這種起落是投機中為了低買高賣獲取投機利益,投機者主動制造的波動。這時發生的降價不是泡沫刪除過程。它很快又會漲上來。

          只有當某個資產在本身經營出現負面題材或政策風向變化引起市場對它失去信任,導致其價格一路走低無法遏制時發生的降價才可視為因價格下降產生了泡沫刪除。在經濟危機和金融震蕩中這種現象大量發生。大量泡沫被刪除。

          ○徹底刪除投機物

      資產降價刪除泡沫是一種不徹底的刪除。當投機市場回暖后,它們又會回到市場被炒作並漲價。只有刪除投機物才徹底地將某種泡沫刪除。在金融經濟中發生破產就可以將某種投機物徹底抹掉,因此而刪除的泡沫不可再生。

          前文說過:在金融經濟中的有價證券要成為投機物也必須有價值,這個價值就是它們不充當投機物時所能獲得的紅利。這個價值是它們能成為投機物的先決條件。發行股票的公司破產,這只股票不可能再獲得紅利,失去了成為投機物的先決條件。市場中減少了一個投機物,與此同時要刪掉不少泡沫。經營不善而退市也與此相同。 

          金融泡沫的生利能力被切斷后它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不會蛻變成任何其他東西。因為它的實質是無物質財富支撐的意識價值貨幣。

          以物質商品作為投機物時,切斷它的生利能力后,它便不再是投機物,將蛻變回它的本來面目——物質商品。例如郁金香球莖退出投機后它至今仍是一種鮮花商品。

       

      ○從路徑上看,經濟泡沫的刪除路徑有兩條:一是無序自然刪除,二是有序法權刪除。  

      ⑴無序自然刪除

      在沒有外來干涉的情況下,市場自然地刪除泡沫的情況是必然的,但是這種刪除是無序地進的。如果這種刪除較為集中地出現就會形成金融震蕩。如果集中出現過于嚴重就爆發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

      ⑵有序法權刪除

      在法律監管的權威干涉下刪除泡沫是一種可控的有序的刪除。例如將那些財務作假的上市公司退市。對違規的上市公司進行處罰,必然造成它的股票降價,從而刪除一部分泡沫。

      2020年11月中國螞蟻金服公司被金融監管部門約談,暫緩其上市進程,制止了數量巨大的泡沫入市。同時使相關的股票價格大跌。進一步刪除了大量的金融泡沫。就是泡沫有序法權刪除的實例??上е宦牭捷浾摻鐚h除泡沫的惋惜聲,沒見有人為泡沫刪除叫好。

      有序法權刪除必須依法行事,不能隨意。更大量的泡沫是處在並未違規違法的狀態之下。而它們的數量又實在太多,刪除的方法只能是切斷或收窄這些泡沫的投機收益。讓投機人的預期看空,讓市場來刪除泡沫。政策和暗示都能起到推動作用。

      也許有人還會找出許多合法刪降泡沫的途徑。我們要探討的不是如何刪除經濟泡沫。而是要校正一下對刪除泡沫的態度。刪除泡沫任何時候都是有益于經濟的。這是市場掌控者應有態度。卻是投機者仇視的態度。

      2007美國次貸危機中,美國政府拒絕拯救雷曼兄弟投資銀行。致其應聲破產,美國政府這樣做有效地集中地直接刪除了數量巨大的泡沫。這也是有效終止經濟危機的選擇。經濟危機的任務就是刪除過多的經濟泡沫,刪除的數量不夠經濟危機不會終止。

      八,經濟危機與泡沫控制

      ◆經濟泡沫存在的基礎

      自從有了市場就產生了實體經濟泡沫,它和市場一樣古老。用通貨膨脹的方式刪除泡沫,通貨膨脹也和市場一樣古老。能夠從古至今長期存在,只有當它具有人性基礎時才能實現。正是人需要消費物質財富維持生命和擴大福利的人性使有源意識貨幣不斷無源化,泡沫才得以存在。也由于人的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人性,泡沫在市場中被塞進商品價格中。

          自從有了金融資產,就有了以金融資產為投機物的金融投機。投機是以人的貪婪本性為基礎。有了人性基礎金融投機所產生的金融泡沫才會不息地存在。

      金融資產對實體經濟的飛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決定了以金融資產為投機物的投機不可消滅。但是投機物和投機產物泡沫卻是可以消滅的。很幸運,正因為投機物和投機產物(泡沫)是可以消滅的,金融資產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同時產生的負作用——泡沫膨脹才有了可以控制的途徑。

      如上所說消滅經濟泡沫有二條途徑:“無序自然刪除”和“有序法權刪除”

      用通俗的話來描述上述邏輯關系就是: 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制造金融資產實現融集資金;因為金融資產可以進行投機獲利所以能吸收貨幣為實體經濟所用。如果金融資產不能用于投機獲利,它就無法賣出去也就無法實現融資,這是人性決定的;制造的金融資產全部是經濟泡沫;對金融資產進行投機又將產生新泡沫,并通過經濟帕斯卡效應多倍放大。過多的泡沫是經濟的災難,嚴重時會引發經濟危機。所以需要經常刪除一定數量的泡沫。

          現實的要求就是:經濟需要一定數量的泡沫,又不能讓泡沫太多。怎么找到二者的平衡點和平衡的方法,這是經濟泡沫研究的核心,也是個難題。實體經濟可以通過市場用通貨膨脹來調節。所以這個難題就集中在金融泡沫。

       

      ◆經濟泡沫與經濟危機

          金融(經濟)危機是金融經濟的新陳代謝過程?!督洕鷮W新視窗》一書己有過如下命題:“金融震蕩的全部功能就是刪除貨幣資產域內投機活動產生的過量無源意識價值貨幣——這就是貨幣域內的貨幣新陳代謝。”③

           “有誕生就有死亡,有創造就有滅失。這是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無源意識價值貨幣被投機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來。一部分用于推動經濟發展。但它還會無節制地被創造出來,成為了社會的包袱和禍害。要甩掉包袱和消除禍害只能讓多余的無源意識價值貨幣滅亡,別無其它的出路。”③

      “從產權視角觀察經濟新陳代謝誘因。

      在實體經濟中是商品產權與產權憑證(貨幣)比例失調。導致經濟新陳代謝──通貨膨脹。

      而金融經濟中是貨幣產權與其產權憑證比例失調。在金融經濟中貨幣以資產形式存在。所有的有價證券都是對于貨幣產權的憑證。

      所以,經濟中產權與其憑證比例失調的時候就是需要新陳代謝的時候。”③

       

      經濟需要一定數量的泡沫,又不能讓泡沫太多。經濟新陳代謝并不可能消滅所有泡沫也不必要消滅全部泡沫。新陳代謝要做的是刪除多余的泡沫。使泡沫保持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如果讓市場自行調節只能無序進行。后果就是金融震蕩和經濟危機。如果用法權刪除才可以主動控制。

      為了盡量少發生或小發生金融震蕩和不發生經濟危機,必需對泡沫進行控制。這也是追求無經濟危機世界的努力。

       

      ◆泡沫控制難題

      任何一個經濟體的經濟當局都有足夠的智慧刪除泡沫,不用經濟學為他們指引。問題在于他們既不愿意也不敢這樣做。在他們心中股市的“繁榮”十分重要;市值的消滅是財富的損失。這些是擋在控制泡沫前面的認識障礙。

       

      ⑴認識難題

      理論認識難題主要有兩個:股市“繁榮”真的重要嗎?被刪除的市值是財富嗎?顧慮是:影響實體經濟咋辦?

      ○被刪除的市值是財富嗎?

      “乖論”對財富的定義是“社會財富是含有勞動價值的物質使用價值。(實物和實物資產)”。從“乖論”對泡沫的定義就已經確定它并不是財富。只是人的貪利欲望創造的財富分配權利憑證。是沒有財富支撐的分配憑證。甚至還不是直接憑證,僅僅是憑證的憑證。個人和組織只能用“組織財富觀”來財富 ,對個人和組織而言被刪除的市值是持有人連筋連骨的財富。這將形成一種維護和擴大泡沫的社會力量。也將俘虜一大批經濟學研究者為之呼喊。這種呼喊之一就是稱頌股市“繁榮”。

      在金融市場上被稱作“繁榮”景象(不論是理性繁榮還是非理性繁榮)都是投機者的狂歡節。對市場掌控者而言都是危險信號。繁榮就是泡沫增多,投機者在“繁榮”中才能獲得投機利益,而泡沫多卻是經濟的厄運。

       心疼泡沫是投機者的必然  兩種財富觀在對泡沫的認識上不可調和,非此即彼。投機者不可能放棄把泡沫當財富的認識立場。

       經濟掌控者必須清醒知道泡沫不是財富的事實。也必須知道泡沫對經濟的積極意義。

      ○股市“繁榮”真的重要嗎?

          全部經濟危機史表明,每一次經濟危機爆發前都有一段股市的非常“繁榮”時間。這個現象早已被注意到。但并沒有引導人們認識“繁榮”的實質是應該提早刪除的大泡沫。當然也有人看到了“繁榮”是泡沫。但他們總不能跨前一步認識它必須刪除

      “繁榮”是經濟的混水,投機者只有在混水中才能渾水摸魚獲利,即使擔心“繁榮”帶來的風險,但貪心仍讓每個投機者期盼“繁榮”,歌頌“繁榮”,推動“繁榮”。當然不會想到要去刪除它。

          是人的貪心遮住了眼睛,使人看不到下面的事實:股市的過度繁榮是經濟危機的前哨。一般繁榮是經濟泡沫的積累。股市繁榮不是對經濟很重要而是有害。

      ○影響實體經濟咋辦?

      刪除經濟泡沫壓縮市值會影響實體經濟嗎?對此沒有唯一的答案。決定于實體經濟中的企業和個人持有的金融資產在自己總資產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占比小時,經濟危機中企業隨泡沫的刪除自身損失較小。如果金融資產占比過大,經濟危機中隨泡沫的刪除自身損失就會很大,甚至破產。過多的企業破產對實體經濟無疑是一場災難。

      對此《經濟學乖論》這樣說:“歷史一再地告訴我們應該將金融危機關在金融經濟(或者說貨幣資產域)的籠子內。為此,需要限制實體企業持有的金融資產在其總資產中的占比。”③

      由這個結論“乖論”的政策建議是:“設立投機稅。對實體經濟企業持有的金融資產在其總資產中的占比超過規定者收投機稅。既可 以避免企業陷入投機太深,又可以防止運行貨幣從實體經濟企業漏損到投機中去。”③

      經濟史也一再證明“實體經濟企業陷入金融經濟太深,則受經濟危機沖擊必然很大。就像1929到1933年的大蕭條。反之,實體經濟受影響很小。就像1636年荷蘭郁金香事件。這是一次在史冊上和人們心中留下烙印最深的經濟危機。當時幾乎是全民參與瘋狂投機。所以危機才會有如此深的烙印。幸運的是實體經濟企業參與不深。郁金香事件過后經濟很快恢復正常。并沒有引發經濟衰退。對此甚至有人懷疑是否真的發生過郁金香事件。④”③

       

      ⑵利益綁架

          除了對泡沫的認識障礙和顧慮。由于投機者不可能放棄把泡沫當財富的認識立場。在泡沫受到刪除威脅時,他們以人數的絕對優勢制造各種輿論綁架政府去拯救泡沫。

          這種輿論綁架是政府控制泡沫時的掣肘之力。掙脫這種綁架是控制泡沫的又一難題。

       

      ◆如何控制泡沫    

      不知道什么是泡沫就談不上控制泡沫。有了泡沫的唯一性定義才有控制泡沫??刂婆菽侵鲃佣鵀?,行為主體是經濟掌控當局。需要法權力量推動泡沫的控制。

       

      對待控制泡沫的問題上,社會不同利益族群分別向不同方向努力。壓縮泡沫的市場力量小于擴大泡沫的市場力量。自由的金融市場總是能讓實體經濟的運行貨幣漏損到金融市場去制造泡沫。市場上總是處于泡沫過量的狀態。所以刪除過量泡沫就成了控制泡沫的主要內容。

      ○ 刪除泡沫的“度”在哪里

      適量的泡沫產生的吸引力可以保持金融經濟的穩定力,將金融資產圍擋在貨幣資產域內即關在籠子里。這是泡沫存在的積極意義。既要保留一定數量的泡沫構筑金融經濟的穩定力,又要不吝刪除過多的泡沫。這個“度”到底在哪里?

      《經濟學乖論》對此做過探討,為此引進了幾個檄念 。

      非貨幣金融資產/運行貨幣 FBY (fei huo bi jin rong zi chan bi yun xing huo bi)

      非貨幣金融資產是一個可測數據。運行貨幣也是一個可測數據。FBY可以精確獲得。

      Y(yun xing huo bi)是一國所有的對物質財富的購買權利憑證,在它的上面壓著的非貨幣金融資產,它暫時還是幕后貨幣,隨時都有可能變成貨幣實現購買,擠壓運行貨幣的購買空間。當幕后貨幣數量太大,很容易就會發生金融資產不能對物質財富實現購買的事件。金融崩潰便不可避免。

       

      運行貨幣/物質財富:YBW  (yun xing huo bi bi wu zhi cai fu)

      YBW的基礎值是:YBW=5。將實測YBW與基礎值比較可測出運行貨幣中所含冗余值(泡沫)。這個比值顯示實體經濟中留有多少貨幣空間接受非貨幣金融資產的沖擊。比值大,留下的空間小,更容量激發崩潰。反之亦然。

          

      我們要找的這個“度”就是泡沫已經飽和即將引發金融危機觸發值點。

      經濟體FBY危機觸發值由其經濟結構、金融經濟自由和發達程度、民眾投機參與度、國外金融資產滲入程度、貨幣資產域的穩定力共同決定。不同經濟體FBY危機觸發值差異很大。

      經濟結構中物質財富生產占比高的經濟體運行貨幣容量大,所以更多的非貨幣金融資產下FBY仍然不高。反之,FBY容易升到觸發值。

      國外金融資產滲入嚴重的國家,本國經濟稍有發展所產生的非貨幣金融資產立即拉高FBY,使本國觸發點降低,更容易觸發危機。

      金融發達程度高的國家可以大量輸出非貨幣金融資產,從而降低本國FBY,推高觸發值。

      面對各國不同的經濟歷史和現狀。尋找本國危機觸發值時可以用最近一次經濟危機或金融震蕩中的FBY值為參照點,選取一個較參照點低的值點。在FBY達到該值前采取措施化解危機。

       

      ○在“度”以下

      自由的金融市場總是能讓實體經濟的運行貨幣漏損到金融市場去制造泡沫。市場上總是處于泡沫過量的狀態。不必等到泡沫發展到崩潰邊緣再采取措施。隨時隨地見機而作大量刪除泡沫是更好的控制泡沫的途徑。這樣做就是人們追尋的無經濟危機之路。對此《從新認識貨幣》有如下論述:

      “首先,我們已經認定經濟新陳代謝是不可避免的。刪除部分金融資產是必要的。那么對‘預防危機’就有了規定的含義:1,盡量隔斷經濟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2,盡量避免集中突發式的危機發生。將必要的金融資產刪除化解成分散的小量的過程。

      預防經濟危機只是尋找更小痛苦的完美貨幣新陳代謝的道路。是為了將災難式的經濟危機化解為一些小周期的小型金融震蕩。用小金融震蕩中刪除相對小數額的無源意識價值貨幣,匯集許多小金融震蕩的刪除成果,完成貨幣資產域內的貨幣新陳代謝。‘化整為零’就是更小痛苦的完美貨幣新陳代謝的道路。”

      這樣做并非沒有先例。2000年美國的互聯網泡沫危機中,美聯儲不但沒有伸手救市,反而逆向操作刺激泡沫破裂。為美國經濟清理了大量泡沫。

       

      ○法權監管

          用法權手段控制泡沫數量是經濟掌控者的責任,但是用法權控制手段─金融監管時并不到位甚至錯位

      “此前的金融監管都是以防止金融欺騙為己任。以保證金融經濟中投機的公平公正為努力目標。每次大的經濟危機都會帶來更嚴格的監管法律。毫無疑問,監管是非常必要的。因為監管能更細致的防止金融業的金融欺騙發生。金融欺騙有破壞性,也很可恨。防止金融欺騙是人人拍手稱快的好事。但試圖用監管消滅危機是不可能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因為危機是過度投機造成的。不是金融欺騙的產物。在金融完全自由的法律環境中,監管的理念是保護公正公平的投機秩序。所以不論怎么嚴格的監管,投機還是在監管的保護下過度增長。

          金融欺騙不是金融經濟的屬性。不論怎么防范都無法約束投機。此前金融監管的目標物選錯了。”③

       

          金融資產的增值和增殖是金融危機發生的兩大推手。金融資產漲價是增值,新資產品種投入市場是增殖,都是泡沫的增加。這才是金融監管應該監管的目標物。

      目前的金融監管復雜而沒有效率。要讓它從防欺騙保公平的站位上升到防金融資產過度膨脹和金融資產防止泡沫的站位上來。

      在金融投機中首先要取締花樣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將大多數金融衍生品取締后既可以提高監管的效率,又可以降低金融危機發生的概率。

           2020年11月中國當局果斷切斷螞蟻集團用資產證券化制造泡沫資產的行為是十分明智的用金融監管防止巨量泡沫產生的案例。

       

      九,結論

      ㈠ 給經濟泡沫下定義

          定義:經濟泡沫是沒有或者失去物質財富支撐的無源意識價值貨幣。

      泡沫一定是無源意識價值貨幣(失去了物質財富的支撐)。但無源意識價值貨幣不一定都是泡沫(有物質財富支撐)。

      ㈡ 實體經濟中的泡沫

          實體經濟中的新陳代謝將使部分有源價值貨幣無源化,變化成無源意識價值貨幣,其中無物質財富支撐的部分就是實體經濟中產生的經濟泡沫。它們將在市場中通過通貨膨脹中得到刪除。

      ㈢ 非貨幣金融資產全部都是泡沫

          非貨幣金融資產的產生由新創資產品和己有資產品漲價兩個途徑產生和增加。從它們產生的途徑就決定它們沒有物質財富的支撐,都是泡沫。

      ㈣ 投機和泡沫有人性基礎及必要性

      基于人的“經濟人”人性,從投機獲得個人的利益(泡沫)成為人們購買金融資產的動力。也成為把泡沫留在金融經濟中的穩定力。所以在經濟中保有投機行為和保有一定量的泡沫是必要的。

       ㈤ 泡沫與經濟新陳代謝

          新陳代謝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金融經濟的新陳代謝如果通過市場來完成,就是常見的金融振蕩和金融危機。在振蕩中刪除部分投機物和泡沫。從新陳代謝的角度看,金融振蕩刪除泡沫是必然的必要的和值得歡迎的。

      ㈥ 泡沫控制

          自由的金融市場總是能讓實體經濟的運行貨幣漏損到金融市場去制造泡沫。市場上總是處于泡沫過量的狀態。充分認識這一事實,在市場新陳代謝之外主動刪除一些投機物和泡沫是非常必要的。這就是主動泡沫控制,控制的主題是刪除。如果能做好這一點就能實現化整為零用小的痛苦避免大的經濟危機。

          阻礙泡沫控制的認識障礙是“組織財富觀”。這種財富觀把泡沫都當成社會財富。必須站到“社會財富觀”的立場上看清所有金融資產都是泡沫,都不是社會財富。刪除它們對社會沒有任何損失。

        

      經濟體FBY危機觸發值由其經濟結構、金融經濟自由和發達程度、民眾投機參與度、國外金融資產滲入程度、貨幣資產域的穩定力共同決定。不同經濟體FBY危機觸發值差異很大。

          面對各國不同的經濟歷史和現狀。尋找本國危機觸發值時可以用最近一次經濟危機或金融震蕩中的FBY值為參照點,選取一個較參照點低的值點。在FBY達到該值前采取措施化解危機。

       

      對每一個經濟體而言控制泡沫不單要關心本國經濟中產生的泡沫。還要控制外來泡沫引入。金融資金的引入必須在保證泡沫占比合理性不被破壞的前提下。更不要在輿論的綁架下搞媚俗的金融開放。

       

                                           徐芃翌

                                        于《二鳴齋》   2021.2.19

       

       

       

       

       

      參考書目錄

       

      1,《資產價格泡沫——理論與實證研究》 張曉蓉 2004

      2,《從新認識貨幣》 作者:徐芃翌

      版權號:湘作登字-2017-A-00001586

           創作日期:2017年5月31日

           版權登記日:2017年7月7日

      3,《經濟學乖論》 作者:徐芃翌  中國環球文化出版社  2019

      4,瘋狂、驚恐和崩潰:金融危機史(Fengkuang. Jingkong he Bengkui:

      Jinrong Weijishi):第4版/(美)金德爾伯格著;朱雋,葉翔譯.一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7

       

       


       

      本文來源:責任編輯:孫姍姍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如若轉載,請 戳這里 聯系我們!

      本網站轉載信息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請讀者僅作參考,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郵箱:info@qbjrxs.com!

      {"error":401,"message":"site error"}http://www.implantesdentalesecuador.com/news/2021/0227/90019.html
      侵犯洗澡女教师希崎在线观看

      <form id="1v997"></form>